kfxx1125
当前位置:开封朗雅信息网  -  本地文章  -  商讯资讯

【贞元教育】苏州大学“新教师基金”首届明师班在贞元学校举行

2025/3/27 8:14:01

来源:贞元学校

评论:0

浏览量:172

今天,苏州大学“新教师基金”首届明师班第四季在贞元学校元学园二楼报告厅举行。本次培训以“课程与文化”为主题,从26日持续至30日,贞元学校教师和噵海学院学生全程分享。值得一提的是,噵海学院学生以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参与筹备、接待活动,并和全国20位校长、20位教师一起,编入小组,深度参与,深度学习 。

苏州大学“新教师基金”缘于20多年前朱永新教授在中国发起的新教育实验。20多年来,全国累计有200多个区县,10000多所学校,1000多万师生参与新教育实验。2018年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22年9月,朱永新教授凭借发起的新教育实验获得全球教育最高单项奖——“一丹教育发展奖”,朱永新教授捐出个人奖金1500万港币,连同项目奖金1500万港币,在苏州大学成立“新教师基金”,助力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赋能教师成长,提升教师素养,助力中国教师队伍建设,为中国教育培养面向未来的明日之师。

明师班项目,是苏州大学“新教师基金”教师素养提升的五大项目之一。项目每年向全国招募20名城市校长、教师和20名乡村校长、教师,拟用三年时间,以公益研修营为载体,以校长、教师深度的职业认同与生命成长为内生动力与逻辑起点,从学员们的真实需求和问题出发,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的“三专”模式为抓手,力求在理论知识、个体经验、“临床”实践等方面达成有机的融合与协调统整,做到突出培训课程的时代性、专业性、前瞻性和个体适应性,努力实现新教育理念和知识统领下的“五大整合”,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教育知识与学科知识的整合、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基础积累与经验创生的整合、理论研修与实践探索的整合,以提升教师素养为目标,全面推广新教育实验,助力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伴随本次活动,贞元学子也会跟专家、老师进行六次圆桌对话,进行“小桥音乐会”,“中英文戏剧片段串烧”演出,跟香港兆基创意书院缔结姊妹校等等。活动将持续至3月30日,更多信息敬请大家持续关注贞元教育公众号以及视频号推送。


附噵海学院学生手记:

凝瑞:

我,是一个倾听者。

或许我也有跃跃欲试的时候,

但我,依旧想要静静感受这一切


走进五年级的田忌赛马课程,

我认真地穿越。

我从未想过,

原来这样的故事也可以有如此之深的维度。

是道德,还是赢比赛?


走进数学学科的小学课堂,

仿佛真正进入一场游戏。

一年级的孩子一个个用创造性的方式表达,

他们玩乐一样地学着。


看到这些,

我只觉羡慕。


于是,我只想学习。

在对话中我或许不能很好地和嘉宾对话,

因为我有些自卑和内向;

在讨论时我或许也不能很流利地表达,

因为我很少在组内发表自己的观点。

……


但我只愿去学习。

去学习这一切。

我想放下一切不满和羡慕,

像一个真正地陌生的穿越者一样,

再一次地感受这里。


颂尧:

谌红果老师的对诸多问题的讲解,我感觉对问题的剖析极为本质,让我更进一步领会,无论是艺术、科学、教育等等领域,哲学都是作为根基的存在,是基奠。生命投身于不同的领域只是人的生命所能投身事物所拥有的选择性。

洪果老师的思想太具有穿透力了,太具有启发性了,感觉自己都在变智慧了。

ps:感觉自己是很平等地和许多全国各地的人在进行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奇特的在某种程度上间接与社会接壤的感觉、体验。

煜舒:

我们如何链接社会?首先我认为,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班级自治就是一种链接未来的方式。毕竟在未来我们所进行的也是民主生活。而且我们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场合提出我们的一些看法,或者是给予我们的反驳,而不是继续依靠某个人帮助我们去完成事情。我认为我们的班级自治就是给了同学们一个可以独立地去解决问题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也可以很有成效地锻炼到大家的领导力与独立性。

其次就像今天王瀚说到的那样,我们并不需要在我们的生活中观察模仿某个人的做法,除非你是很佩服他,向往成为他的模样的。我更加主张我们干好自己应该干的事情......我不认为我们应该放下我们本应该承担负责的事情然后去“观察,模仿”别人。

最后,我想说的是,比起“考不考得上大学”这个问题,我认为更加重要的是我可以去干我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我觉得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哪怕我真正地考上了一个大学,在最终入学的时候,我可能也要思索一下:我是要选择看似规规矩矩地上大学,还是要选择一个充满可能性的路途。如果说我选择了第一条,那我也完全明白,我不可能只是上完基本的这些课程,而是要利用那些空闲的时间,来做我热爱的事情,去在我所好奇的领域探究。如果我选择了第二条路径,那么最主干的也脱离不了围绕着我的热爱去干事情。

我为什么会喜欢我们贞元的课程系统?因为在这里我真正地找到了我的热爱,哪怕可能后面还会经历改变,但是我知道在每一次的改变,都是对于我个人存在的意义一个更深一步的赋予与确认。

K12课程如何与国家课标相互融合?
我会回答:贞元课程与课标具备统一性。所以并不冲突,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贞元学生的是否可以面对未来大学的学习选拔考试,我认为,只要学生没有生理性的缺陷,面对学习选拔考试是自然的。当然,因为考试所考的素养与贞元教学目标高度统一,所以贞元学生需要的是熟悉应试的能力与掌握学校内的课程目标。
——群晓

今天的圆桌对话中,谌老师的观点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在问到贞元教育是否是可复制这个问题的时候,谌老师认为贞元学校的每个课堂是公开透明的,学校教育背后的原理是自明的,所以本质是可以复制的。

但为什么从现实角度,贞元学校的教育是难以复制的呢?是因为其他学校的老师容易受到世俗标准的影响,也会受到内心欲望的控制,所以他们会为了优秀教师的名号,或者优秀课堂的荣誉而教学,因此被异化。人人都说贞元好,可惜到头来没几人做得到。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国标要求的改变,更是老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丹洋

栋烨:

我最想谈的一点就是建造精神家园。题目的由来是因为一个老师问:“如果王校长离开贞元了,贞元会倒塌吗?”由此引发出了一个问题:贞元的样子可复制吗?在刚听到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我语塞,无法说出任何东西,因为王校长俨然是贞元的精神领袖。

后来,在倾听了老师们的对话、专家的点评以及经过自己的再思考之后,我认为王校长仍然是贞元的精神领袖,不过,王校长与其让自己成为领袖,不如说他让每一个被抛出的人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贞元学校到底可不可复制?我首先给出我的结论:我认为亦可亦不可。我们想要复制一所学校的模式,最不可以忽视的力量就是教师的力量。也就是说,如果想要让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被复制下来,那么培养新的教师学习先前模板学校的教学理念是很重要的。一旦这一步能够成功复现,也就代表着模板学校基本可以复制。其中的模板学校,我不吝啬地说,就是贞元。但问题就出在贞元的教师好像不可复制。因为我听到有很多声音在说,贞元的教师太不可思议了。那为什么不可复制呢?我的回答是贞元的老师不一样。但我们明明可以用生物技术复现对一个人的复刻,也就是说,与言语、情感、教学方式等不同的地方到底在哪?我的回答是教师个人基于MVVS的超越性。

现在我们的问题就变成了:超越性从哪儿来?超越性可复制吗?我认为超越性的来源就是经典共读。贞元教师们读了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经典。而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其具备的可解读性,可以一直不断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地读。每一个教师读出来的内容不一样,这是因为每一位教师的生命状态和潜在见解不同。也就是说,贞元的每一位老师是独特的,他们自己展现出来的超越性是独特的。别的老师能够试图展现出自己基于经典而引发的超越性,但绝不可能和贞元教师一模一样的超越性。

最后,我想说的是,贞元的成果,在我看来是无数个准备、无数个日夜、无数次努力的展现。所以,贞元的可复制与不可复制并不重要。即便贞元能够复制,全世界都是贞元,那贞元还是贞元吗?换言之,我认为的贞元就是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中最特别的存在。所以,我想我的回答是“不”,贞元走过的每一步路都清楚,贞元的成果,每一步都有迹可循。这样的路可以让其他学校再走,让其他学校实现,让其他学校理解教育的样子,但绝不是机械地复制贞元的样子。

秦榛:

在今天的圆桌会议中,有老师问,如果王校离开贞元,贞元是否会办不下去?对于这个问题,在大家交流之后,我的看法是,学校能否持续发展,取决于我们贞元人对王校思想的传承、应用,也就是我们是否真正理解王校的思想,并将其融入自身生命去实践。

很明显,创办学校并并非只靠王校一人就可以办成。而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组成了这个团体,只不过王校可能充当了那个发起者的角色,率先将自己主观能动性体现的角色。这正如王校所说:“做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其实就是我们儒家大课程所学的“性与命”的关系。我们所追求的是“性”,那个对自身不断超越深入的过程,而非“命”所体现的一个结果。所以,我觉得,只要作为贞元人的我们真正理解了这套思想,并融入生命,我们就能传承它。

而还有一个问题是,贞元系统该如何迁移至其他学校?或者说,贞元这一套系统能否被完全复制?在大家的讨论中,我们达成的共识是——贞元系统对教师的要求极高。但同时就会有很多老师有“贞元很好,但我们做不到”的心理。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是真的做不到,还是不愿去做?

因此,我认为这套系统不可能被其他学校完全复制。这让我想到了新儒家所强调的“学统”——真正的传承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通过理解和运用,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对于其他学校而言,教师们需要让这套系统进入他们的生命,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当他们拥有这样的主观能动性,才能通过“学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育体系。

当然,“学统”也带来一个需要警惕的问题——就像荀子之于儒家一样,我们要防止它走偏。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对话、不断学习,我相信这正是明师班的意义所在。

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此条信息!
发布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点击更换图片
看不清?换一张
kfxx1125
  • Q Q: 9532642
  • 微信: kfxx1125
  • 客服微信二维码
  •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5 “开封朗雅信息网”版权所有  |  ICP证:豫ICP备2023004524号-1  |  技术支持:框分类信息系统(v2024.1)  |  
网页内的所有信息均为用户自由发布,交易时请注意识别信息的虚假,交易风险自负!网站内容如有侵犯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举报信息、删除信息联系客服